晚年的黄克诚,身心俱疲,病痛缠身,住进了医院静养。即使在这段安静的时光里,他时常回忆起自己那些血与火的岁月,忆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,那些与自己一起历尽艰辛的伙伴。杨得志,这个曾与自己在太行山上并肩作战的老战友,始终在他的心头萦绕。得知黄克诚住院的消息后,杨得志急忙赶往医院。
当杨得志踏入病房时,黄克诚的脸上瞬间从沉重的疲态中绽放出一丝精神的光辉。他激动地握住杨得志的手,尽管已经无法再开口说话,黄克诚仍坚持用那支因虚弱而微微颤抖的笔,艰难地写下几行字。看着纸上字迹歪斜,但充满情感的句子,杨得志感动得泪水盈眶……
回忆起自己那段坚定的入党历程,黄克诚感慨万千:“我在慎重思考后作出的决定,因此我从未动摇过。”确实,纵观黄克诚6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,自从他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,他内心的初心便如同燃烧的火焰,从未熄灭,坚定不移。
在革命的漫长岁月里,黄克诚曾遭遇无数考验。十多次因为坚持真理、捍卫理想而遭遇错误的批判与打击,甚至一度被撤职、降职,生命多次陷入极度危险。然而,这些困难与苦难并未使黄克诚屈服,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对理想的执着与信念。
展开剩余75%黄克诚的初心,蕴藏着一种浓烈的家国情怀,这份情怀让他在党内面临危急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,面对当时党内外蔓延的错误思潮,他毫不退缩,勇敢地接下了中央纪委常务书记的重任,为国家的未来和党的事业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。
进入1980年,随着国内政治风波的起伏,特别是全面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蔓延,黄克诚面临着巨大的思想挑战。尽管他已经年事已高,身体每况愈下,双眼失明,他本可以选择退出这场思想的纷争,安享晚年。然而,黄克诚心中的唯有党和国家,他把个人得失抛在脑后,毅然站出来,发表了重要讲话,给迷茫的党内树立了方向,确保了全党的团结。
即便是在身患重病,卧病在床的晚年,黄克诚依然时刻关心着党的命运,他的内心依然炙热如初。对于党和国家的未来,他永远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责任感。
在一次病重住院期间,黄克诚被送进了301医院的南楼,住进了一间清静的病房,刚刚做完手术的他,身躯极为虚弱,已经八十四岁高龄,仿佛是一艘经历了长年风浪的船只,已经没有力气再继续航行。得知消息后,政界高层纷纷前来探望。清晨,黄克诚模糊地听见秘书对妻子唐棣华说,杨得志即将前来。
杨得志,曾是黄克诚的部下,也是革命生涯中的战友和挚友。在太行山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,杨得志与黄克诚并肩作战,生死与共,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。此刻,黄克诚的内心既是激动,又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尽管身体日渐衰弱,黄克诚依然怀抱着为党和国家继续奉献的渴望,而身体的无力让他倍感痛苦。
当杨得志走进病房,黄克诚用尽最后的力气,握住了他的手。虽然不能再说话,但黄克诚依然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感受。他示意妻子唐棣华将床头稍微抬起,并要求拿出纸笔。虽然身体极其虚弱,黄克诚艰难地写下了字迹歪斜的句子:“不能为党工作了,还得这么多人照顾我,真是浪费!”杨得志看着这几乎难以辨认的字句,内心深深触动,紧紧握住黄克诚的手,泪水瞬间盈满眼眶:“黄老,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别人着想,连自己都没放在心上!”
曾经,黄克诚是344旅的政委,杨得志则是副旅长。他们一起在艰苦的岁月中历经风雨,彼此扶持。尤其让杨得志铭记的是1939年,他带着一支不到百人的队伍去冀鲁豫边区开辟游击区。当时,黄克诚虽然自己兵力捉襟见肘,却毫不犹豫地将一些兵力分给杨得志,把自己置于更大的危险中。那份真挚的情谊,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杨得志的心中。
此刻,杨得志望着黄克诚病床上的模样,感动得几乎无法自持。四十年风雨同行,曾经的同袍、领导,如今已是最后的告别。杨得志转身离开时,忍不住回望,眼中满是泪水。黄克诚虽然眼睛失明,但他仿佛依旧在注视着他,目光中依旧满是关切与不舍,就像四十年前在太行山送别时那般,目送着杨得志渐行渐远。
1986年12月28日,黄克诚离世,享年八十六岁。虽然他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他为党和人民所奉献的一生,却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,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回顾他的生平,无论是遇到过的误解与打压,还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坚持,黄克诚的一生从未动摇过,始终如一。他的初心,是他最宝贵的财富,也正是这份初心,让他坚定地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,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到最后一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查-网上的股票配资怎么样-股市策略配资-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